國際物流又稱全球物流,是指生產和消費分別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獨立進行時,為克服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,對物資進行物理性移動的一項國際商品交易或交流活動,從而完成國際商品交易的終目的,即實現賣方交付單證、貨物和收取貨款,而買方接受單證、支付貨款和收取貨物的貿易對流條件。
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
船舶現代化,船級及型號的選擇要與實際運輸量相適應;在建設港口上,既要重視集裝箱化,又要考慮大批量散裝的能源、物資的裝卸。
配送中心等的建設,逐步實現包裝規范化,裝卸機械化,運輸集裝箱化,積極開發推廣先進適用倉儲、裝卸等標準化專用設備以實現國際物流作業連續性、快速化的要求。
完善中國的物流網絡,促進國際物流合理化
現代物流技術的發展,留有余地,以備將來的擴建。
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
物流信息及時反映在內部局域網的數據庫上,由管理信息系統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調度;外部聯系通過英特網,既可以在網上登記需求和網上支付,又可以對物流服務進行跟蹤調查;
公共物流信息平臺。通過這個平臺整合行業舊有資源,對行業資源實現共享,發揮物流行業的整體優勢從根本上改善物流行業的現狀,真正實現物流企業之間、企業與客戶之間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。
建立和完善物流技術標準化體系
加快制定物流基礎設施、技術裝備、管理流程、信息網絡的技術標準,盡快形成協調統一的現代物流技術標準化體系。廣泛采用標準化、系列化、規范化的運輸、倉儲、裝卸、包裝機具設施和條形碼、信息交換等技術。
完善服務功能,強化增值服務?
在歐美國家,物流服務業功能全、水平高,企業和客戶聯系緊密,甚至是戰略合作伙伴。鑒于此,中國物流企業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務的同時,要根據市場需求,不斷細分市場,拓展業務范圍,發展增值物流服務,廣泛開展加工、配送、貨代等業務,用專業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,提高服務質量,以服務求效益;而且要通過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方式,與大客戶加強業務聯系,增強相互依賴性,發展戰略伙伴關系。
加速培養開放性物流人才
政策上,要大力扶持和保護中國物流業發展
運輸服務、倉儲服務、貨運代理服務和批發配送業務的企業,允許它們根據自身業務優勢,圍繞市場需求,延伸物流服務范圍和領域,逐漸成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務的供應者;